近來看到一則哲理小故事很是有趣,現拿來與大家分享,并從中找出哲理帶給我們應有的啟示:
魏文王問名醫扁鵲說:“你們家兄弟三人,都精于醫術,到底哪一位最好呢?
扁鵲答:“長兄最好,中兄次之,我最差。
文王再問:“那么為什么你最出名呢?
扁鵲答:“長兄治病,是治病于病情發作之前。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因,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;中兄治病,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時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,所以他的名氣只及本鄉里;而我是治病于病情嚴重之時。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管放血、在皮膚上敷藥等大手術,所以以為我的醫術高明,名氣因此響遍全國。
一個人生了病就得去看醫生,這是人之常情,如果小病一拖再拖,終究會釀成大病,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;其實在安全生產上也莫不過如此。如果我們以未雨綢繆的心態,加強設備的管理和維護工作,就會像文中的長兄般,把安全的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,生產也就得到了順利的進行,這也是安全促進生產最好的詮釋;但如果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,生產中出現了安全隱患的苗頭,我們就應及時整改維護保潔,如中兄般扎牢止血點,把隱患消滅在初始階段;而當出現大的安全生產隱患,我們就要采取動筋傷骨的手術,并停產進行限時整改,跟扁鵲般,這樣才能杜絕事故的發生,筑牢安全的籬笆。
因此,安全生產中,我們一定要學會“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,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”的哲理,時刻保持安全生產這根弦。這也是我看《扁鵲的醫術》帶給我的啟示。